我们总说“企业数字化转型”,但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每个人都需要一次“数字化转型”?
不是程序员才需要,不是领导才要管,今天的时代,一个人掌握工具、管理流程、搭建系统的能力,决定了他是否能“跟得上”,甚至是否能生存。
别说企业搞不定转型,有时候真正卡住转型的,不是企业,而是人。
一、系统上线了,人还在原地
我见过很多公司,好不容易上了系统、建了流程,但转型依旧卡顿,效率没有明显提升,员工依旧在抱怨。
问题在哪?
系统已经在“转型”,人却还在用老办法做事。
麦肯锡在《讲全球企业数字化》一书中有句非常有意思的话:
要让成千上万名员工一起工作,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工作。
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
- 一种是:每个人本来就工作方式不同,系统要能协调这些差异;
- 另一种是:数字化不是为了“搬旧习惯进新系统”,而是每个人都得改掉旧习惯,换一种方式工作。
我们今天要聊的,就是后者。
本文是我基于《麦肯锡讲全球企业数字化》系列解读的第 8 篇,前 7 篇围绕企业领导力、流程优化、数据管理、人力转型等维度做了深度讨论。今天,我们从“企业”视角转向“每个个体”,聊聊数字化到底跟你我有什么关系。
二、五个真实案例:人没变,系统白上
这些案例都来自我身边的企业、客户或同行工作场景,不夸张,今天你可能就在用这些“反数字化”的方式工作着:
1.文件版本靠改文件名,几十份发QQ
在一家需要管理几百份材料的企业,非技术员工发文传递的方式是:
一版版 PDF 命名为“v1”“v2最终版”“v3最终最终版”,然后一股脑丢到 QQ 群。
公司其实早就提供了在线文档工具,但这位同事嫌麻烦、怕乱,不愿学新方法。
不是企业不数字化,而是你在抗拒变革。
2.开会非得纸笔记录,电子工具成了“态度不端”
为了“显得认真”,大家一律手写记录,谁打开电脑都被认为是在摸鱼。
可问题是 —— 你会议内容都没听进去,记录再认真也没用。
数字化开会不是耍酷,而是用正确的工具聚焦正确的事。
影响注意力的不是电脑,而是会议本身没重点。
3.培训全靠记忆,思维导图不如白板?
有的讲师特别自豪地说:“我写在白板上的才是精华,PPT都是形式。”
其实他可能根本不知道,结构化表达才是真正的专业。
工具不是负担,而是助力。不会用,只能靠体力和重复来弥补。
4.看得懂文件,不会整理文件
很多人能打开 PDF、Word,但没有任何整理逻辑。
不会分类,不打标签,不总结思路。
整理,其实就是最基础的数字化行为。
没有输入的结构,就不可能有系统化的产出。
5.有CRM系统,客户还是记在小本本上
公司花了钱上销售系统,员工却说“不好用”,依旧用微信聊天记录配小笔记本。
问题不是系统不好,而是根本没有建立“让系统为我服务”的意识。
三、数字化,不是换系统,是换你做事的方式
数字化不是别人安排你怎么做,而是你自己找到更聪明的做法。
别把它当作“多学一样工具”,而是一次行为方式的升级:
- 你是继续靠“经验 + 情绪”工作,
- 还是开始学会“结构 +工具”处理任务?
数字化时代,不是只有企业在转型,你也必须是那个主动转的人。
四、一个人,也可以像一家公司那样运作
今天的工具环境,已经足够强大,让一个人运营一整个“微型公司”。
你可以像企业一样去构建自己的:
- 信息系统:用 Obsidian 或其他工具沉淀自己的知识资产;
- 流程机制:像用 Jira 管理项目一样,管理自己的任务;
- 输出能力:从记录 → 整理 → 分享,构建“个人品牌”;
- 决策系统:像做业务复盘一样回看自己的路径和选择。
别小看这些行为,它们决定了你是不是这个数字化时代的“合作者”,还是“被动者”。
五、麦肯锡的提醒:别把数字化只当成“企业的事”
麦肯锡在开篇就说:
“你不能指望通过架构一个系统或引入某项技术就能解决问题。”
真正的改变,是让组织中的成千上万人,以不同的方式一起工作。
不是只有老板要转型,每个人都得转型。
否则,系统越先进,人的方法越落后,转型只会变成“内耗”。
从个体的改变,撑起企业的转型。
今天,我们要正视一个事实:
企业转型的支点,是人的改变。
- 系统上线,不代表工作方式已变;
- 新流程图,不代表协作方式已变;
- 预算变多,不代表效率就能变高。
这一切的改变,都从做事的方式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