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探讨了CIO和IT人提升“政商”(Political Savvy)的重要性论IT建设中的政治。而现实似乎更为残酷,一边是企业AI预算激增200%(联想&IDC报告),另一边却是43%的业务负责人认为IT项目“不解决实际问题”(《2025年CIO现状》调研)。
“IT部门又在乱花钱!”——这句抱怨背后,藏着一个被忽视的真相:CIO的权力危机,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和政治”的艺术没到位。
当技术不再是稀缺资源,CIO如何从被动的“订单接收器”变为主动的“价值合伙人”?Gartner的《The Politics of Powerful Partnerships》报告与众多一线企业的实践,为我们揭示了打赢这场“权力翻身仗”的6个必杀技,分为“心法篇”和“招式篇”。
心法篇:重塑认知,从“工具人”到“合伙人”
赢得权力的第一步,是改变自己和别人对你的看法。
必杀技一:说“伙伴语言”,不说“技术黑话”
痛点:你讲“API接口、数据中台”,业务问“这和我KPI有啥关系?”
破局案例:农业零售巨头 Tractor Supply的CIO发现IT团队的汇报总让业务部门“听不懂”。他发起了一场“语言革命”:禁止说技术术语,必须用“库存周转率、客户复购率”等业务语言。结果,AI项目审批通过率从35%跃升至78%。其“Hey GURA”智能助手上线后,一线员工用它回答“客户家的鸡为什么不下蛋”这类问题的效率提升了3倍。
心法总结:像某个CIO说的:“我们不谈AI模型多先进,只说‘用这个工具,你的团队能少加30%的班’。” 把技术翻译成业务收益,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
必杀技二:懂“伙伴技能”,不止懂IT运维
痛点:IT被定位为“修电脑的、管服务器的”,无法参与前端业务决策。
破局案例:某企业CIO,反其道而行之,推动IT团队去考“供应链管理师”、“市场营销分析师”等业务认证。技术人员不再是坐在办公室的“码农”,而是深度参与客户需求调研。如今,他们的CRM系统能精准筛选出“10公里内的潜在商超客户”,让地推转化率提高了20%。
心法总结:当IT真正懂业务,能为业务带来实实在在的增长时,业务才会发自内心地信任IT、依赖IT。
必杀技三:选“伙伴战场”,不做“万能膏药”
痛点:IT资源有限,却要响应所有部门需求,结果处处救火,处处不讨好。
破局案例:某乳业的IT部门选择将主战场放在“私域运营”上。他们通过企业微信打通“经销商-门店-消费者”的全链路,IT不再是后台支持,而是直接参与增长的一线团队。其CRM平台,让会员复购率提升至40%,单场直播GMV破千万。
心法总结:与其被动响应,不如主动选择能最大化IT价值的“战场”。选对一个能产生巨大业务影响力的项目,比做十个无关痛痒的维护性工作更能赢得地位。
招式篇:重构机制,从“单向付出”到“利益捆绑”
建立平等的游戏规则,是权力关系的核心。
必杀技四:用“互惠投资”,破除“单向索取”
痛点:业务部门提需求是“张张嘴”,IT部门干活是“跑断腿”,功劳还全是业务的。
破局案例:某头部股份制银行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他们不再单方面为业务开发系统,而是要求业务“投入”资源。在信贷系统升级中,风控部门提供了10万条历史违约数据作为“投资”,IT则用AI模型将审批效率提升60%作为“回报”,双方KPI深度绑定。
招式总结:Gartner强调,真正的伙伴关系是“等价交换”。 将“你帮我做”变成“我们合作”,要求业务部门投入数据、人力、流程建议等资源,让IT从“服务方”变成“共建方”。
必杀技五:用“风险共担”,替代“甩锅大赛”
痛点:项目一出问题,业务和IT就开始相互指责,开不完的“甩锅大会”。
破局案例:工业巨头 奥什科什公司(Oshkosh Corporation)CIO推出的“数字大使计划”堪称经典。IT专家与业务骨干组队,共同对AI项目的成败负责。在一个生产缺陷检测项目中,质量部门和IT部门各出3人,项目成功则共享超额奖金,失败则共同承担责任。结果,项目提前3个月落地,缺陷识别率提升了85%。
招式总结:当你们坐在同一条船上,才会一起拼命划桨。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责任才不会孤单,协作才会无间。
必杀技六:用“双向评级”,实现“平等对话”
痛点:只有业务给IT打分的份儿,IT对业务的“不配合”只能忍气吞声。
破局案例:越来越多的前瞻性企业开始尝试“双向评级”。IT在收到业务满意度评分的同时,也可以从“需求清晰度”、“资源配合度”、“决策效率”等维度给业务伙伴打分。这个分数不为惩罚,而是作为双方季度复盘会上的重要参考,共同探讨如何优化协作流程。
招式总结:权力是相互的。建立双向、透明的评价体系,是打破“IT低人一等”心理定势的有力武器,能促使双方都成为更好的合作伙伴。
结语:别让技术,成为你的“孤胆英雄”
当AI大模型、云计算成为企业标配,CIO的核心竞争力早已不是“懂技术”,而是“懂权力、懂关系、懂人性”。你必须从一个“技术专家”,进化为一个链接技术与业务的“关系架构师”。
就像Gartner报告结尾强调的:“权力不是抢来的,而是通过一次次‘等价交换’挣来的。”
2025年,与其抱怨业务部门“不接地气”,不如立刻行动。用“伙伴语言”拉近距离,用“互惠机制”绑定利益,用“业务结果”证明价值。请记住,最好的技术,永远是那个能让业务部门骄傲地说出“这是我们一起做的”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