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数字化项目烂尾的复盘会上,最常见的开场白往往是:
“当时我们选的那家技术供应商,实在不行。”
听起来义正词严,实则是一种集体卸责。
确实,供应商能不能打,对项目成功有不小影响。
但一旦企业把失败完全归咎于“供应商不行”,就等于把本应自建的能力,交给了别人兜底。
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剧本:
- “我们花了300万做了一个系统,供应商很坑。”
- “他们的产品不成熟、团队不专业、服务跟不上。”
- “上线之后没人用,全是BUG,我们也没办法。”
可惜,供应商换了一茬又一茬,失败率却没怎么降。
是所有外包公司都不行,还是你从来没想过要自己“长点肌肉”?
一、供应商不是救世主,是你的“外部协作肌肉”
数字化转型是系统性变革,技术不是全部,产品不是全部,合作更不是全部。
供应商最多是“陪练”,而不是“冠军”。
- 决定打什么仗,是你的战略;
- 能不能打赢仗,是你的组织;
- 供应商只不过是你买来用的工具,锤子不能决定你能不能盖好一栋楼。
在物流行业,这种误解尤其普遍。
企业想做个“智慧仓”,就拉来一堆WMS供应商。
想上TMS,就选了一个“市场占有率高”的平台,结果发现业务根本不匹配。
最后,只能落个“花钱买罪受”的下场。
二、物流场景中,供应商“踩坑”四宗罪
我们盘点下,物流企业最常吐槽的供应商问题:
1、对业务不了解
系统逻辑和实际业务严重脱节,设计一个“多余审批流程”,导致调度晚发一小时。
2、只会卖产品,不会做方案
功能堆得像个杂货铺,但不能闭环一个实际应用场景。
3、上线即弃养
项目验收完就人去楼空,后期问题没人响应、需求没人对接。
4、价格陷阱,靠后期创收
前期看似便宜,后期靠各种“二开”收费,一年下来比定制开发还贵。
但这些问题本质上,并不是供应商单方面的问题。
三、企业自己有哪些“责任没尽到”?
1、没有能力写出清晰的业务需求
供应商做不出你要的东西,很多时候不是他们没能力,而是你“说不清自己要什么”。
2、没有专业的项目接口人
一边业务不懂技术,一边IT不了解业务,供应商夹在中间只能“拍脑袋做决定”。
3、期望值不匹配
用“买打印机”的预算,想造“ERP宇宙飞船”;或者,想通过买系统,解决多年未解的组织协同难题。
4、内部组织不支持落地
供应商天天催你上线,你却没有明确谁是业务owner,没人签字、没人拍板。
你看,很多失败其实早就注定了,与其骂供应商,不如先照照镜子。
四、如何正确“用好”供应商?
1、把需求写成流程故事,而不是功能菜单
别只写“要有GPS定位”,而要讲清楚“调度为什么需要看实时位置”。
2、先画业务流,再挑产品
技术方案要“贴着业务跑”,而不是靠产品经理来猜你的流程。
3、建立一个有能力的内部数字化小组
这个小组的任务不是开发,而是懂业务、懂目标、懂协作,能和供应商“同频共振”。
4、分阶段、可验证、能迭代
不要指望一炮而红,要设立“小目标”“中反馈”“慢升级”。
五、别指望“买一个转型”回来
很多企业的隐性期待是:
“我们内部什么都不改,只要找到那个对的供应商,一切自然会好。”
但对不起,数字化转型不是外包业务,它是内部能力的再造工程。
供应商可以帮你做加法,却帮不了你“重构底层”。
与其一错再选,不如好好重构:
- 不懂业务的供应商别选;
- 不懂协作的自己要练;
- 把项目当协同,把供应商当战友,而不是锅的储备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