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现场,总能听到一句略显心虚的自我宽慰:

“我们现在业务流程都还没理顺,谈什么数据?等跑顺了再说吧。”

这句话表面听起来合情合理,实则是一种“先等等”的思维陷阱。

它意味着企业误把“数据能力”当成了终点站,以为那是成熟企业才配谈的事情。

而现实恰恰相反:

如果你不从一开始就用数据思维去跑业务,那业务永远也跑不顺。

一、数据不是终点,而是数字化起点

数据能力从来不是“等成熟之后再考虑的锦上添花”,而是转型过程中“每走一步都需要的数据支撑”。

我们常见的一个怪现象是:

  • 上了ERP系统,却不看数据报表;
  • 用了TMS,却不分析司机与线路的真实匹配效率;
  • 每天填表打卡无数,却没人关心这些数据聚在一起能不能产生洞察。

甚至有企业豪掷百万部署BI平台,结果落地半年,最多人用的还是“导出到Excel”。

二、物流行业里,“数据失语症”特别严重

在物流行业,“数据不会说话”几乎成了常态。典型表现包括:

  • 不信数据,信“老司机”:调度系统给出最优路径,调度员说:“这个不行,我感觉不准。”
  • 流程走完了,数据还在“后补”:司机完成任务后电话上报,再由助理录入系统,“系统只负责存档,不参与实时决策”。
  • 数据没定义,业务没标准:不同仓的“到货时间”定义不一,有的是进门时间,有的是卸货完成时间,导致全网统计一塌糊涂。

本质上,这些问题都源自一个误区:把数据当作结果,而不是过程的一部分。

三、越是“业务没跑顺”,越需要用数据去跑顺

数据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比如:

  • 业务流程混乱?那就先定义关键节点、标准动作,从系统中提取基础数据,定位卡顿点;
  • 调度效率低?那就分析司机路径、货量分布、接单响应时间,找出影响效率的主要变量;
  • 成本控制难?那就用数据对比不同线路、不同客户、不同车型的毛利率,建立动态的调价机制。

在没有数据支持下“跑业务”,就像摸黑走夜路,走顺了只是偶然,走错了才是必然。

四、如何让“数据能力”从起点开始建设?

1、流程即数据,数据即流程。

所有业务流程都要内嵌数据采集点,不能事后补、事后补、事后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2、定义数据标准,从第一天开始。

哪怕只是三个部门联动,也必须统一字段定义,统一时间口径,统一指标逻辑。

3、让一线业务用起来,而不是“报上去”。

数据要进入一线视野,帮助一线判断与行动,而不是只供老板做PPT。

4、别迷信“完美数据”,要接受“不完整也能用”。

很多企业等数据“完整再分析”,结果永远分析不了。70%可用的数据也能指导决策。

五、数字化不是“数据完了再用”,而是“用着用着数据就来了”

数字化是个“边走边练”的过程,数据能力不是“集齐七颗龙珠才能召唤神龙”,而是“每走一步就能多点火”。

“先跑顺,再谈数据”,听起来谦虚,实则危险。

那就像说:“先把盲人带上路,等他走熟了再发手电。”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