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企业里,“搞数字化”往往意味着:

拉一个IT出身的人来主导转型项目。

表面上看,这个决定很理性。毕竟数字化听起来就是“技术活”。但深入一看,这恰恰是很多企业陷入数字化困局的根本原因之一。

是的,你没看错。

技术主导,反而可能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陷阱。

一、技术懂技术,但不一定懂转型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一场组织系统的重构运动,技术只是这场运动的工具之一。

让技术人员主导数字化转型,常常会发生三种常见误区:

  • 从技术出发找问题,而不是从业务出发找场景。比如搞一套BI系统,却没有明确业务指标定义;上了RPA流程自动化,却没人确认流程是否需要先重塑。
  • 过度依赖工具,认为“买了系统就完成转型”。一堆PPT、一堆license、一堆培训,结果现场依旧靠手工Excel,领导依旧凭经验拍脑袋。
  • 忽视人的能力结构变化。技术人员习惯解决技术问题,但数字化要解决的是组织行为问题——人的协同、认知、激励才是“转得起来”的关键。

简而言之:技术能改造流程,但改不动人心。

二、物流场景里的真实故事:系统很好,没人用

我们曾服务过一家区域物流企业,老板信心满满地砸下七位数,引入了“全链条智能调度系统”。负责此事的是一位原本在科技公司做后端架构的技术负责人,他非常专业,也极其努力:

  • 流程图画得一丝不苟;
  • 技术方案选型国际一线;
  • 培训PPT做得像教程合集。

但半年后,这套系统基本“躺平”了。运营部门只用其中一个录单功能,调度依旧靠微信群,老板看不到任何价值,系统成了“装饰品”。

问题出在哪?

  • 技术负责人不懂一线运作,无法识别业务痛点;
  • 项目过程中没有跨部门参与,最终产品脱离使用习惯;
  • 系统功能复杂,缺少激励机制推动“使用-反馈-优化”闭环。

技术做对了,但组织和行为完全没有动起来。

三、那谁该主导转型?

正确的主导者应该是“业务+技术”的组合拳。

数字化的出发点是业务价值,落脚点也是业务效率和创新。技术是载体,但不是方向。我们推荐企业采用三位一体的数字化治理机制:

角色 主要职责
一把手(Sponsor) 战略目标设定、资源保障、文化推动
业务负责人(Owner) 场景梳理、流程重塑、指标定义
技术负责人(Tech) 架构选型、系统搭建、数据治理

这种分工意味着:

  • 转型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组织机制”驱动的事;
  • 技术必须深度嵌入业务,成为推动者,而非独角戏主角;
  • 转型过程的每一阶段,都要“以业务结果为中心”来评估。

四、一个改得动的“小动作”:试试“业务小队+技术嵌入”

如果你的公司还没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治理结构,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是:别让技术单打独斗,组建“业务+技术”的共创小队。

比如:

  • 让运营主管带着一线人员和IT同事,一起定义运单流程系统化需求;
  • 让财务和系统开发一起重新梳理应收账款流程和数据流;
  • 让HR和系统组一起设计员工自助服务模块。

数字化必须贴着业务长,靠着业务跑。

五、结语:技术不是方向盘,只是发动机

技术人员主导数字化,看起来合理,其实危险。它会让企业误以为:系统建好了,转型就结束了;流程跑起来,组织就升级了。但数字化真正需要的是一种能力,一种组织系统化解决问题、跨部门协同、数据驱动决策的能力。

而这个能力的构建,不是某个技术人能独自完成的任务。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