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身边做工厂、贸易公司、连锁门店的老板,没少跟我吐槽一句话:
花50万买了个“摆设”,说实话,这事儿在中小企业里真不是个例。
今天我这篇结合我自己的经历,跟大家讲讲——企业上ERP,为什么容易失败?坑在哪儿?怎么避?
一、先举一个真实例子
为什么我题目中会说是50w,因为这是我经历过的真实的例子——
江苏南通有家做家纺的工厂,规模不算小,200多人,一年营收小几千万。
老板听说同行都在搞数字化,就找了一家ERP服务商,上来花了50万,功能定制了进销存、生产管理、仓储、财务一体化。
听着挺全面,老板心里盘算得好好的:
- 前端接单快
- 车间领料透明
- 库存不积压
- 财务对账清清楚楚
可等到真上线那天,画风却变了。
- 车间工人嫌录数据麻烦,领料就喊仓库自己拿。
- 仓库嫌录库位麻烦,还是本子记+脑子记。
- 业务员还在Excel做单,录到ERP里只是为了应付检查。
到头来,老板问:“报表怎么对不上?库存咋还是乱的?”,下面人一摊手:“系统太复杂了,用着不方便。”
花50万买了个数字化看板,结果车间里干活的人一个没用,咋可能有用?
二、ERP落地常见的5个坑
像上面这种情况,说白了,90%都是掉坑里了。我见过最典型的坑就这5个:
1.选型一拍脑袋,跟风凑热闹
很多老板选ERP的逻辑很简单:
“听谁说SAP好,听谁说金蝶高端,听谁说用友稳,咱也来一套!”
结果呢?同行是大公司,内部有专门的IT部门、流程成熟、人员素质高,能把系统玩明白。
你是100人小厂,业务天天变,数据全靠老员工口口相传,甩给ERP一股脑让它跑,能跑得了才怪。
就像买车一样,城市代步车够用就好,非得搞辆大马力越野,油耗高不说,还嫌弃它开起来麻烦
2.需求没想清楚,就跟着乙方画大饼
这点很常见。找ERP厂商谈需求,厂商当然希望你买得越多越好,功能一股脑往里加:
- 要不要CRM?
- 要不要人力模块?
- 要不要OA协同?
老板想想也没错,能一体化当然好。可是真落地呢?——每个模块都半生不熟,数据在不同部门卡壳。比如:
- 订单录得进不去生产模块,因为BOM清单根本没人维护。
- 人力模块上了,可工资还是手工算,系统数据跟不上。
- OA还要审批流,可大家懒得点,还不如微信拉群吼一嗓子。
需求没想清楚、优先级没排好,最后全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3.上线了,没人培训,更没人带头用
这算是ERP最常见的死因之一。上线之前,大家都说好好好;上线之后,员工一看——
- 不会用,不知道点哪儿。
- 功能一大堆,看着就烦。
- 培训呢?讲一遍就拉倒,没人跟进。
一线员工没动力学,主管懒得逼,老板呢?每天盯KPI,根本没时间自己用。
最后,谁也不敢负责,只能回到“老路”——Excel、手写、群聊,ERP成了“后台摆设”。
4.流程没改,习惯没改,系统就是空壳
有句话很对:ERP不是救命稻草,它只是放大你原来的流程优劣。
原来流程就混乱:
- 库存没人盘点
- 客户信息靠脑子记
- 采购下单靠拍脑袋
ERP上去了,不跑流程还那样,最后只能“做两套”:对外还得走老办法,对内糊弄一下系统。
5.上线后没配套指标,没落地到人头
还有个本质问题:没有考核,员工凭啥用?
真落地的公司,通常有这几条:
- 谁录数据,谁负责准确性
- 谁对账出错,谁负责承担差错
- 系统数据跟绩效挂钩,谁多跑单谁拿高提成
没这套ERP在员工眼里就是额外负担。能混就混,能拖就拖,老板看不到、也懒得罚,干嘛要多此一举?
二、企业应该怎么落地ERP?
说了这么多问题,那企业到底该怎么落地ERP?我跟不少工厂、贸易客户聊过,靠谱的思路大概就这5步:
1.别盲目追大牌,先从自己最痛的点下手
别一上来就想一步到位,除非你真有钱有时间有团队。对大部分中小企业,先选一个痛点环节:
- 服装厂:先把BOM和工艺跑顺
- 贸易公司:先把跟单和采购对接起来
- 小工厂:先把库存和财务对账跑准
小模块跑顺,再慢慢串起来,比一下搞大ERP强多了。
2.选型前一定要找“最懂业务的人”一起写需求
别光听老板和乙方谈。要把天天干活的人拉进来,谁录单谁说流程,谁用谁提要求。
把需求写细一点,谁录、谁改、谁查,搞清楚。没这个,后期就等着吵架、返工、甩锅。
3.别跳过培训,更别跳过“试点”
上线前,一定要做小范围“试点”。选一个部门、一个产品线跑个1~3个月,找出所有流程堵点。
别怕出问题,试点阶段暴露问题比上线后全公司一起踩坑强一百倍。
4.流程先跑通,再谈自动化
流程都跑不通,ERP再智能也白搭。先把:
- 谁开单、谁审单、谁核对
- 数据更新多长时间一轮
- 出错谁担责
这套定死,再谈数据自动流转、自动报表。
5.和考核挂钩,让谁都躲不掉
最后一步,别嫌麻烦——系统落地,一定要跟绩效挂钩。
- 数据录入准确率
- 报表提交及时率
- 出错责任人扣分
谁拖谁背锅。否则,老员工一句“麻烦、懒得学”,这套ERP保准凉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