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各样的数字化系统,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企业投入巨资部署系统,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这个时候我们听到最多的便是:系统不好用!这是技术的问题等等。

很多时候的真实情况是,系统背了管理的锅,究其原因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认知的错位。要么将其视为“万能神器”,认为只要引入系统就能“一键转型”;要么将其简单看作“工具”,缺乏系统化规划和运营,导致投入巨大却收效甚微。也就是说,当工具用的系统被捧上神坛,该有突破性价值的系统却被当成普通工具。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数字化系统到底是工具还是扭转企业管理的神器?

01  数字化系统的本质是什么?

数字化系统的本质是企业用来优化业务流程、提升运营效率、支持管理决策的技术工具。无论是ERP系统整合企业资源,还是CRM系统提升客户管理能力,它们的核心价值在于辅助业务,而非替代业务。

但是在某些大厂的概念包装下,特别是一些媒体的推波助澜,不少企业领导将数字化系统视作无所不能的神器,导致一些企业老板认为只要引入先进系统,企业就能迅速实现智能化升级、效率大幅提升,仿佛系统是能扭转乾坤的法器。他们期待引进的软件系统能瞬间解决企业所有的管理问题。

这种“神器化”认知往往忽略了系统背后的组织变革、流程再造、数据治理和人才培养等关键因素,导致系统上线后“用不起来”或“用不好”,最终沦为“昂贵的摆设”。

02  工具与神器的区别在哪里?

那么工具与神器的区别在哪里?

老杨认为数字化系统的"工具"和"神器"属性,并不取决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企业赋予它的意义。

03  认知的误区

其实大部分的传统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是非常困惑的,一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满心期待做数字化转型,而另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心中的数字神话变成了“聊斋鬼屋”,究其原因还是老生常谈的如下认知问题:

第一,技术万能论

很多传统企业的领导认为引进了数字化系统就等于完成了所谓的数字化转型,在美丽的数字神话光环下却忽视了系统与业务的适配性。比如某制造企业斥巨资几千万购买SAP系统,认为国际大厂的产品可以解决企业所有的管理问题,却忽视了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问题,导致系统沦为摆设。

第二,系统速效论

很多企业领导可能只参加了一次行业峰会,看过一两个“标杆案例”就希望系统火速上线,却忽视了调研、优化、适配、培训等过程,更希望系统上线以后马上就实现所谓的管理提升、降本增效,如果超过三个月没看到效果,那么这套所谓的“神器”就会马上被打入冷宫。

第三,引入碎片论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引入自己心目中的数字化“神器”,造成企业内部“神器”大乱斗,比如某零售企业内部运行的业务系统多达十几个,会员数据重复录入,这不仅不能提效反而成了基层员工的负担。

04  造神的与使用的

老杨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涉及"谁造工具"和"谁用工具"的认知匹配问题。

谁造工具呢?

自然就是软件公司与企业内部的技术部门,软件公司想卖产品就必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包装产品,将其打造为神话工具,而这种包装往往都是商业视角的理想化,脱离实际应用场景的。比如会过度吹捧产品的技术先进性,而忽视其落地应用性,过度强调所谓的标准化,而忽视业务场景的差异化,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标榜所谓的“最佳实践”来替代企业的实际需求。

谁使用工具呢?

自然就是企业的业务部门,他们往往会从自身的实际角度出发来应用系统,才不管你是神器还是工具,因此业务部门更关注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而忽视系统潜力,更多的时候是遵从现有工作模式,抗拒改变;同时对技术理解有限,容易产生依赖或抵触。因此在整个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过程中,不管企业将系统视为“神器”也好,工具也罢,在使用环节总是充满着高度不确定性。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数字化系统自然会存在落地难、应用难的问题。

05  如何正确看待数字化系统

其实这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老杨在这方面写过很多文章,大家可以查看历史文章,在这里老杨还是简单的做个总结:

1.系统是工具,不是万能解药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业务转型”和“组织升级”,系统只是支撑手段。企业不能指望系统自动解决所有问题,而应结合自身业务需求,合理规划系统建设。

2.从战略出发,系统化规划

数字化系统必须与企业战略、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相匹配,避免“为上系统而上系统”。

3.系统与业务深度结合

系统不是“外来物种”,而是要嵌入业务流程,成为业务的“自然延伸”。这需要业务部门深度参与系统设计、测试和优化,确保系统真正服务于业务需求。

4.持续运营,而非“一锤子买卖”

系统上线只是开始,后续的运营、优化和迭代才是关键。

5.小步快跑,敏捷迭代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企业应采用“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策略,避免“大而全”的冒进模式。

因此老杨认为企业首先还是需要建立动态认知调节能力,如下图:

最后总结一下:

对于数字化系统要:既当工具用,又当神器谋!不要神话技术,避免盲目期待,同时不小看技术,敢于突破创新。

要在架构上将其视为工具:可优化、可替换、不迷信。

要在战略上当作神器:敢于探索突破性可能。

企业唯有摒弃“神器化”幻想,脚踏实地地推进系统建设与组织变革,才能在数字化时代赢得竞争优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