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打算成立一个“数字化部”,请你先缓一缓。

说句你可能不爱听的话:

成立数字化部,等于给旧组织贴了一张新标签,但系统还是 0.9。

什么意思?

请听我慢慢讲。

01 过去二十年的“三步走”

过去二十年,是不是这样的?

  • 电商来了?成立电商部。
  • 品牌火了? 成立品牌中心。
  • 现在要数字化?再贴一块“数字化部”。

动作很整齐,结果很骨感:

部门成立那天,就是责任甩锅的开始。

02 数字化不能“甩锅式”推进

我们在实际项目中接触过很多企业的“数字化部”,普遍面临两个极端状态:

强业务弱技术:数字化部整天追报表、催数据,技术栈空空如也,最后成了“高级文员”。

强技术弱业务:一群技术大牛,写出的系统再高级,业务看不懂也用不起来,最后成了“IT 部 PLUS”。

在这两种极端中,数字化部门成了一个“中间部门”。业务不认他是业务,技术不认他是技术,老板让他“驱动全公司数字化”,但全公司没有人真正买账。

结果就是:变成了“部门级数字化”,而不是“组织级数字化”。

03 真正的数字化组织长什么样?

数字化是组织的一种“能力结构变化”,而不是“某一个点位的改造”。

如果不能让数字化在组织中“系统发酵”,就很容易变成“技术烟花、数据幻觉、转型失败”。

正确的组织思路是:

一是,一把手亲自挂帅,但不“包揽”。

一把手必须主导转型,但不是事无巨细,而是明确目标、机制和资源,拆除部门壁垒,让组织从“命令型协调”向“机制型协同”转变。 明确“数字化主责”部门的边界。这个部门不是万能协调部,而是三类角色:技术能力中枢、数据资产运营者、业务系统推动者。他们负责“数字化方法论”的落地,不替代业务,而是赋能业务。

二是,全组织“全岗位参与”机制。

数字化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每一个业务动作都要逐渐“数据化”、“流程化”、“标准化”。从司机填写送货信息,到财务生成成本报表,每一个岗位都要意识到:我是数字化的一环。

数字化不是别人给的任务,而是自己工作流程的一部分。

04 一个真实翻车现场

某大型物流集团成立“数字化中心”,三个月调研、三个月汇报,最后没有一套方案落地。

原因三句话:

  • 分公司说“你们不懂业务”;
  • 总部业务说“你们不懂我”;
  • 数字化中心说“我只想写代码”。

于是,数字化中心成了“临时项目组”,项目结束,中心解散。

05 最后的话

数字化不靠系统,靠机制;机制不靠部门,靠组织。

当每一个岗位都用数据说话、用系统流转、用标准做事,组织才真正升级到了 2.0。

否则,再多数字化部,也只是给 0.9 贴了一张 1.0 的标签。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