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这件事上,物流行业从来不缺热情。缺的是——共识。

“一把手”在发布会上侃侃而谈:“我们要用数字化重构物流生态。”

中层捧场鼓掌,心里在想:“所以我们到底是要换系统,还是换KPI?”

一线员工一脸困惑:“数字化是不是又一个‘新口号’,干活会不会更麻烦?”

你看,这就很尴尬了。

01. 为什么转,转什么,不说清楚,谁都装得很努力

物流企业最常见的误区之一,就是把“数字化”当成一个项目,而不是战略。

比如,有企业上马一个新TMS(运输管理系统),投入上百万,领导拍板、部门对接、供应商开会……流程看起来很专业。但上线后发现:

  • 调度仍然靠打电话;
  • 线路毛利靠Excel核算;
  • 司机App登录率不足20%。

技术在“转”,业务却还在原地打转。问题出在哪?

根本原因就是:这个项目缺乏一个被广泛理解的、和业务强关联的“转型愿景”。

02. “一把手愿景”不是“企业共识”

很多人以为只要“一把手”定了方向,就算有愿景了。

错。

在数字化转型里,愿景不是命令,而是“组织共同相信的未来图景”。

它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

  • 为什么转? 是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客户流失?还是未来生意根本干不下去了?
  • 转什么? 是要数字化前台(客户体验)、中台(协同效率)、后台(管理模式)?
  • 怎么判断成败? 是上线几个系统?出几张报表?还是毛利率提升了几个点?

这些不是某位高管“拍脑袋”就能搞定的答案,而是需要运营、市场、财务、IT等关键部门通力协作、反复打磨的过程。

03. 没有业务场景,愿景就是空中楼阁

举个典型物流行业的例子:

某区域快运企业想“数字化管理司机”。愿景是“实现司机全流程在线化”,于是建了一个司机App,包含签到、接单、路径规划、结算……样样齐全。

上线三个月,活跃率不到10%。

后来复盘才发现,愿景只停留在“管理视角”。司机真正关心的,是:

  • 接单是否公平?
  • 路线推荐是否靠谱?
  • 信息是否透明?

他们压根没参与设计,也没有参与目标讨论,转型自然成了“一头热”。

04. 愿景设计的三个建议(来自踩坑现场)

用客户语言定义转型目标

不是“数据驱动决策”,而是“发货客户可以实时查看物流状态”;不是“系统集成”,而是“调度不用再问仓库库存了”。

把业务问题写进愿景故事里

比如:“因为我们一票多件无法跟踪,客户满意度下降;所以我们要打造多维度可视化追踪能力。”——这比“要做智能物流”更能让人理解。

让一线人员参与共创

司机、客服、调度都应该参与愿景落地的场景共创。你会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比技术部更扎实,落地起来反而更快。

05. 愿景的尽头,不是PPT,而是共识

物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不能再只靠“一把手热情”和“厂商路演”。真正能走远的企业,往往是那些能把战略愿景翻译成每个人“能看懂、能相信、能落地”的工作语言的企业。

所以,在开始“转”之前,不妨先问问团队:

“我们,是不是真觉得这个‘数字化’,值得我们一起去转?”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