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里总有人抱怨“流程太繁琐”、“办事总卡壳”,其实不是流程没用,而是没抓住核心要素。在企业里,流程就像一台机器的传动齿轮——齿轮之间紧密咬合,机器就会运转飞快,齿轮相互不匹配,会导致卡顿、搓齿,整个系统都得瘫痪。

前面笔者分享了>>华为L1-L6流程体系核心框架,今天咱们掰开揉碎聊聊流程建设进阶,涉及到流程建设的12个关键要素,搞懂这些,流程建设才能不踩坑。

01.流程目标:先定“靶心”再射箭

流程目标就是业务的“指南针”,是流程存在的意义,进行流程设计之前,得先想清楚“为啥要建这个流程”。比如采购流程的目标可能是“3个月内把采购成本降10%”,而不是“把采购做好就行”——目标越模糊,流程越容易跑偏。

要是目标模糊(比如“做好采购工作”),流程设计就会像无头苍蝇,最后沦为形式主义。举个例子:某电商公司设定“提升客户满意度”的目标,但没量化,结果流程优化半年,客户投诉反而多了——因为大家只顾着改流程,却没人盯着“退货处理时间是否缩短”这个关键指标。

目标分三类:

  • 业务目标:比如“3个月完成新产品上线”;
  • 效率目标:比如“订单处理时间从2天缩到4小时”;
  • 质量目标:比如“客户投诉率低于0.5%”。

关键:目标得具体、能量化,还得和公司战略对齐。比如采购流程的目标可能是“订单处理流程的目标可能是“客户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再比如公司今年要“降本增效”,那流程目标就得围绕“省钱”“提速”来定。

02.参与主体:谁干活?谁背锅?

流程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多方协作的一组活动,得明确“谁执行”“谁配合”等责任主体。比如客户下单后,销售接单、财务收款、仓库打包、物流配送,甚至系统自动同步信息——这些都得列清楚。

具体参考笔者文章>>数字化转型流程重构的权责清晰方行稳致远:RASCI模型应用指南

参与主体分三类:

  • 内部角色:部门(采购部)、岗位(质检员)、员工;
  • 外部角色:供应商、客户、物流公司;
  • 自动化工具:ERP系统、智能审批AI工具。

避坑指南:权责要分清!比如客户投诉处理,如果销售、客服、售后都觉得自己不归管,会出现推诿扯皮、流程直接卡死。

比如客户下单后,销售接单、财务收款、仓库打包、物流配送,每个环节都要明确“谁负责、做什么”,“谁协同,怎么配合”等等。某制造企业曾因未明确“质检环节由谁签字”,导致问题产品流入市场,最后靠划清“质检员全权负责”才堵住漏洞。

03.活动与任务:把流程拆成“可执行的动作”

流程的本质是一连串有序的“动作”。比如研发流程可以拆成:需求调研→方案设计→原型开发→测试→优化迭代。每个任务要满足“3W原则”:谁做(Who)、做什么(What)、怎么做(How)。每个动作还得再细分,比如“测试”能拆成“写测试用例→功能测试→记BUG→回归测试”。

注意:

  • 任务得“可执行”:明确做什么?谁做?怎么做?用什么工具?做的标准是什么?比如,软件测试流程,别写“好好做测试”,要写“用JUnit做单元测试,覆盖率≥80%”;
  • 颗粒度是关键:颗粒度要合适,任务不能太粗(比如“负责生产”),否则责任模糊;也不能太细(比如“检查物料”没必要拆成“拿起来看”“放下”两步),否则效率低下。

04.节点与逻辑:流程的“路线图”

节点是流程的“转折点”,是每个动作的“起止点”(比如“订单审核节点”),逻辑关系是“衔接规则”,是把节点怎么连起来。常见四种:

  • 串行:先付款再发货;
  • 并行:生产产品时,包装材料同步准备;
  • 分支:订单<1万→经理批,≥1万→总监批;
  • 汇合:各区域销售数据汇总到总部。

例子:员工入职流程里,“签合同”和“办社保”能并行,但“入职培训”必须等“合同签完”才能做。某电商大促期间,因未设置“并行处理”,导致订单积压——原来“打包”和“打印面单”是串行的,改成并行后,发货效率直接提升40%。

05.资源支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资源就是流程运行的“粮草”,包括人、钱、物料、技术、信息。比如直播带货需要主播(人)、设备(物料)、推广预算(钱)、订单系统(技术)——缺一样都播不了。

分类:

  • 人员:具备特定技能的人员,比如“得有3年经验的质检员”、岗位分工(如 “专人负责质量事故”);
  • 财务:预算(比如营销费用预算50万,不能超支)、资金(如“预付款30%”);
  • 物料:原材料(如钢坯、芯片)、半成品、成品、耗材(如焊条、油漆等);
  • 技术:工具(如 Excel、CAD)、系统(如 ERP、MES、WMS)、设备(如机床、AGV等)、网络(如5G、WLAN)。

06.信息与数据:流程的“血液”

信息是流程的“血液”,贯穿全流程,支撑决策和协作,是流程高效运转的基础。

按阶段分三类信息:

  • 输入:是流程启动所需的初始数据(如订单里的型号、数量、交期);
  • 过程:流程运转过程中的数据(比如采购进度,已下单30%,待发货50%);
  • 输出:流程结束时的成果数据(比如月度销售报表、合规披露数据)。

按类型分两类信息:

  • 结构化数据:如订单编号、金额;
  • 非结构化数据:如客户邮件、合同扫描件。

关键点:

  • 准快全:信息得准、快、全,不然流程直接“贫血”。比如供应链里,供应商和企业得实时同步“生产进度”,一旦延迟马上调整,避免断供。
  • 信息传递:方式(系统自动同步、邮件、口头沟通)、时效(实时 /定时)、准确性(避免数据错误);
  • 信息载体:表单(如采购申请表)、系统记录(如 ERP 日志)、文档(如合同)、口头指令,尽量用系统自动同步,少用口头传话,容易出错。

07.流程边界: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流程要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不能无限延伸。

  • 起点:流程启动的触发条件(如 “客户提交订单”、“库存低于安全值”、“客户投诉”),需明确 “谁发起、什么情况下发起”。
  • 终点:流程完成的判断标准(如 “客户确认收货”、“产品入库并验收合格”、“问题解决并反馈”),需与流程目标对齐。

与其他流程的衔接:流程不是孤立的,需明确上下游关联(如 “采购流程的上游是需求申请流程,下游是入库流程”),比如售后流程的起点是“客户投诉”,上游接销售流程(拿客户信息),终点是“问题解决并反馈”,下游接产品改进(反馈质量问题)。

关键点:边界模糊就会导致职责混乱、就容易“踢皮球”,比如客户投诉后,销售和售后都觉得自己不归管。再比如未明确“采购流程的终点是‘物料入库’”,导致仓库和采购为“谁负责验货”扯皮半年。

08.规则与标准:流程的“红绿灯”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流程的“交通法规”,得明确怎么做,确保大家按统一规则办事。比如:

  • 操作标准:“入库前必须核对物料编码、数量、保质期”;
  • 决策依据:“客户投诉3次自动升级总监处理”;
  • 时间要求:“报销3天内必须批完”。
  • 质量底线:“产品合格率≥99.5%”。

好处:有了明确的规则,新人也能快速上手,老人不“凭感觉做事”,降低了沟通成本,拒绝了内耗,流程才能更稳定,任务才会可控。

09.输出结果:流程的“交付物”要清晰

结果得是“可交付、可验证”的,要有明确的产出。比如采购流程的产出是“合格物料+发票”,交给生产部;销售流程的产出是“订单+回款”,交给财务部。如果流程结束了,没人知道最终交付物是什么、交付物未定义统一标准,无法按标准验证交付物,则该流程为无效流程。比如因未定义“质量检测报告”的格式,会导致不同部门用不同标准验收,最后统一模板才解决问题。

两类结果:

  • 中间结果:流程中某一阶段的产出(如 “设计初稿”“半成品”),作为下一环节的输入;
  • 最终结果:流程终点的核心产出(如客户确认收货),流程才算完。

10.监控与优化:让流程“高效顺畅”

流程不能一建了之,得定期“体检”,跟踪流程运行状态,分析发现的问题,进行流程持续改进优化,避免流程僵化。

监控三个指标:效率、质量、成本

  • 效率:总耗时、每个环节耗时;
  • 质量:错误率、投诉率;
  • 成本:人力投入、资源浪费。

优化方法:

  • 删冗余:重复的审批环节砍掉;
  • 自动化:人工录入改系统自动填;
  • 调顺序:串行改并行,缩短总时间。

比如通过监控发现“采购审批占整个采购业务流程60%时间”,于是设置“1万元以下通过AI校验合规审查,实现自动审批”,效率翻倍。

11.关键控制点:流程的“安全阀”,确保执行合规

关键控制点,是指流程中必须设置检查、验证的环节,确保执行合规、动作符合标准。

  • 关键控制点与“监控与优化”要素形成闭环,控制点提供实时数据,监控体系分析数据并触发优化;
  • 关键控制点强调“流程边界”的清晰度,防止流程越界;
  • 控制依据,一般是制度、标准、流程规范等刚性规则;
  • 输出结果,一般是合规性判断,比如合格/不合格,通过/退回;
  • 控制方式,一般是通过检查、校验、审批(带明确标准的“是/否” 判断);
  • 一般用红色菱形标注检查环节。

设置原则:

  • 高风险节点:如财务审批超过5万的支出
  • 易错环节:如合同签订前的法务审核
  • 资源瓶颈:如生产线的质量抽检

控制方式:

  • 人工复核:双签制(经办人+主管)
  • 系统校验:ERP自动比对库存与订单
  • 物理限制:U盾权限分级

案例:药品生产流程中,“无菌环境检测”是关键控制点,检测不合格必须停线整改。

12.关键决策点:流程的“分岔路口”,保障路径最优

关键决策点:流程中需要主动判断并影响后续路径的节点,决策做什么选择。

  • 关键决策点依赖“规则与标准”要素,决策逻辑需提前在流程文件中明确定义;
  • 决策点同样强调“流程边界”的清晰度,要明确边界内的选择路径;
  • 输出结果,一般是明确的决策结论(如“通过B方案/采用 A方案”);
  • 决策依据,一般是数据、经验、战略目标等权衡多因素;
  • 决策方式,一般通过评审会、审批决议、方案投票等;
  • 用蓝色六边形标注判断节点。

决策类型:

  • 条件分支:客户信用评分>80分自动授信
  • 资源分配:紧急订单插单生产需生产总监审批
  • 策略选择:退货处理选择“换货”或“退款”

决策支撑:

  • 数据依据:历史投诉率、成本收益模型
  • 权限划分:单笔报销<2000元部门经理审批,>2000元需CFO审批
  • 备选方案:库存不足时启动备用供应商

案例:电商大促期间,当订单量超过系统处理阈值时,自动触发“分仓发货”决策。

最后说句大实话

流程的12个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像机器传动齿轮一样互相咬合、环环相扣:

目标指方向,主体+资源执行任务,节点和逻辑串联流程,信息与数据支撑传递,规则约束行为保稳定,结果看产出验证流程价值,监控促优化与迭代、关键控制点确保动作安全合规,关键决策点保障流程路径正确。

搞懂这些,流程设计才能不踩坑,企业运转才能像精密齿轮组一样良性运转——降本增效,自然水到渠成。

发表回复